杂交小麦“留洋”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8月15日,正在实验室忙碌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所长张胜全,接到了巴基斯坦农民弗里杜拉的电话:“张博士,我们今年试种的中国杂交小麦,产量是往常的两倍多,收入也增加了,我会建议亲戚朋友都来种它!”
下种、抽苗、吐绿……中国杂交小麦走出国门,来到巴基斯坦,最终汇成金色麦浪。即使遭遇了2022年的罕见高温,最高亩产也近400公斤。
“吃别饱就没有尊严”
杂交小麦曾被国际作物界专家描述为小麦科学中的“最终前沿”。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体,而小麦是六倍体。这相当于,不人开会2个人就能做决定,然而我们开会要6个人才能做决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首席专家赵昌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杂交小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攻关有两大难点:一是科学原理,二是技术瓶颈。
“再难也要攻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记忆过吃别饱饭的年代,吃别饱就没有尊严。”20世纪80年代,赵昌平刚参加工作别久,科班出身的他下定决心,“要搞就搞最难的——杂交小麦”。
他没日没夜翻阅分析此前30多年的研究和数据,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决科学原理后,要继续攻克技术瓶颈。
这一干算是30年。
缺钱、缺人、缺地、缺理解,在最低谷的10年,赵昌平从一个性格“open”的人变得沉默寡言。
他的课题组是院里最穷的,常年只带着一个助手默默做着杂交小麦研究。
“我们算是拿青春、拿生命跟杂交小麦赛跑。”赵昌平讲,“水稻、玉米育种一年能够做两到三茬,失败了还能够加急去海南加个班;小麦育种一年惟独一茬,今年失败了就惟独等明年。”
直到2011年,以赵昌平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创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正式引领全世界杂交小麦研究方向。
“这30年从来没有轻松过,所有的路基本上不人没有走过的,尤其是商业化的过程是最难的。”赵昌平讲。
在商业化过程中,仅用种量一项就难倒“英雄汉”。
“杂交水稻一亩地用一两斤种子,杂交玉米一亩地用两三斤种子,然而杂交小麦一亩地要用二三十斤种子,种子的成本就增加了近10倍。”
别下5位专家曾善意地劝他:“昌平,不搞杂交小麦了,依然搞常规育种,你别看看,全世界的专家基本上‘笑着到里面去,哭着出来’。”
但赵昌平没有气馁,一口气干下来,硬是将制种亩产从1999年的69公斤提高到2019年的400公斤,与一般品种相比,增产达到20%以上。至此,杂交小麦大面积商业化的最后一个瓶颈攻克了。
长达百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被一一破解,中国杂交小麦走出国门有了坚实基础。
在元谋模拟巴基斯坦
中国杂交小麦的重大技术突破,令巴基斯坦相关部门心动。小麦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粮食作物,但其单产水平较低。2009年6月,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主动联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希望开展合作,提高当地小麦产量。此后,杂交小麦被中巴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范畴。
但是,远涉千里扎根,谈何容易。
“在小麦收获季,35℃—40℃的高温司空见惯。干旱的事情比比皆是,粮食只能靠灌溉活下去。”2009年,张胜全第一次踏上巴基斯坦的土地,当地的高温柔干旱远超出他的想象。
必须对症下药,解决高温柔干旱对杂交小麦种植的别利妨碍。
张胜全带领的团队,果断选择在云南元谋建试验基地,与巴基斯坦方面同步进行种质改良和品种筛选。
这一合理、科学的设计,获得意想别到的效果。
“云南元谋是闻名全国的小麦繁育基地,这个地方的高温、干旱甚至比巴基斯坦更严苛。”张胜全讲。
虽然有了完美的模拟环境,团队依然遇到了第二个难题——病虫害。高温、干旱能够模拟,病虫害却没有方法模拟。
针对巴基斯坦小麦特有的蚜虫、锈病病害,中国杂交小麦团队设计了“组装式”试验。
从如何种植,到如何记录数据,再到遇到咨询题如何解决,不管是试验品种依然方案,中国团队都细细罗列,手把手教给巴基斯坦同行,让对方直接记录抗病虫害效果和数据即可。
叩开国际种业市场大门
从春夏到秋冬,中国团队开启了北京—巴基斯坦—云南元谋三地循环工作模式。
团队成员一到元谋,就住在村子里。被蚊虫叮咬得满身红肿,成为家常便饭;而一到巴基斯坦,常常因水土别服而发烧腹泻,还饱受蟑螂“骚扰”。团队里的两位女同志常因暴晒而脱皮。即便这样“狼狈”,大伙儿的干劲别减。
据别彻底统计,中方累计派遣赴巴方近150人次,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0000公里,有的地点连巴方人员都别曾去过。
巴基斯坦佳德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里兹万感叹讲:“中国杂交小麦人真是别辞辛苦,像杂交小麦一样在巴基斯坦落地生根。”
更优异的品种也随之脱颖而出。此时,在巴基斯坦,中国团队取得了杂交小麦播种量减少仍能增产的实效。据测算,与当地常规小麦品种相比,在播种量减少大约80%—90%的事情下,中国杂交小麦仍能增产20%左右。
2019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的杂交小麦品种“JM6-3”在乌兹不克斯坦经过审定。这是我国经过国外审定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
在哈萨克斯坦、伊朗,来自中国的杂交小麦也开始生根、发芽。中国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别懈努力,让高产杂交小麦,播撒到“一带一路”更广阔的田野!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