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完成683个都市城区范围确定

时间:2024-04-08 17:21:29 推荐 539

近日,我国首次完成六百八十三个都市城区范围确定——

城区测定有标尺 数据统计更科学

城区是指都市实际开辟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是观察都市化进展演化趋势、研究都市化的基本空间单元。

一段阶段以来,与都市相关的统计范围概念较多,如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实体地域等。实现都市城区空间范围确定的标准化,是科学实施都市统计监测、促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近日,我国首次完成683个都市城区范围确定。此次城区范围确定过程有何特点?成果将怎么应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为何要划定都市城区范围——

解决各地对“城区”统计口径不同的咨询题,提升统计数据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据介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空间标准和相应监测手段,我国都市建成区面积要紧依靠地点填报,但各地对“城区”统计口径不同,且没有对应到全国“一张图”的空间范围,一定程度妨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

“建立我国的城区空间范围确定标准十分必要。”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讲,界定城区范围,算是弄清晰都市的边界在哪儿、如何划定。有了统一的标准,就像规定了丈量都市的“尺子”规格。

自2019年7月起,自然资源部联合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开展相关标准研究。自2020年4月起,选取107个都市,先后开展4轮标准试划论证,不断验证调校技术路线。2021年6月,形成并发布《城区范围确定规程》(TD/T1064-2021)(以下简称《规程》),确定了从空间范围上界定都市建成区的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都市化标准统计区制度的空白。

2023年,自然资源部应用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组织683个设市都市,按照《规程》全面开展城区范围确定工作,形成我国第一版都市城区范围矢量数据集,首次实现了都市城区范围的空间化、定量化和精准化,为都市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体检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上海同济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讲,此次发布的成果是我国第一次按照统一标准确定城区范围,确定了以国土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作为统一的数据来源,为推进“多规合一”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取得什么成果——

形成我国首版都市城区范围成果矢量数据集

怎么确定城区范围?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二级巡视员王伟介绍,要紧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是利用国土调查数据确定城区初始范围;第二步是利用最新卫星影像,思考地物与初始范围的连通性和具备的都市功能,在城区初始范围基础上确定城区实体地域;第三步是在城区实体地域基础上,综合思考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覆盖状态,以居村委为最小单位加以整合,形成城区范围。

据介绍,我国首版683个都市城区范围成果矢量数据集,要紧包含城区范围和城区实体地域两个层次。

城区范围,即一定阶段城乡划分和都市化地区边界,其更新周期与全国国土调查、人口普查等保持一致,其间保持相对稳定。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683个设市都市城区范围(都市化标准统计区)总面积为11.02万平方千米。

城区实体地域,即都市化标准统计区范围内的实际建设区域,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事情的年度监测数据。自然资源部将每年利用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对都市实际建设区域变化事情持续监测,保持一年一更新。目前,基于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683个设市都市城区实体地域范围(实际建设区域)总面积为7.80万平方千米。

“我国首版都市城区范围成果矢量数据集的形成,遥感技术与规划治理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王伟讲。

成果怎么应用——

叠加多种信息,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都市

据介绍,城区范围确定成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评估的重要底图,可辅助都市进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结构、布局的确定,并且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基础图件,支撑监测评估,检验规划实施效果。

“在实践中,统一数据、统一时点和统一操作标准,让城区范围成果可支持都市自身进展水平的纵向比较、都市间进展水平的横向对照。”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都市设计研究所所长赵志庆介绍,“通过动态持续的数据更新,可观察都市的进展轨迹,包括都市规模、用地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还能够从都市群的角度进行分析,观察都市进展的均衡程度,这些都将为都市进展规划制定和资源布局调整提供依据。”

都市城区范围确定后,可进一步叠加人口、用地、产权、产业等信息,成果应用广泛。

目前,城区范围确定成果已应用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测、都市空间监测和体检评估、都市地价动态监测、沿海都市地面沉降监测等国土空间监测分析工作中,进一步促进国土空间管理数字化转型。将来,自然资源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接着推进城区范围确定成果在自然资源治理和经济社会综合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都市。(记者 常钦)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