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都会灯火映照下“焕新”——记“文化中国行”杭嘉湖绍之旅

时间:2024-05-04 13:22:20 推荐 745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滕继濮江耘融媒体摄像 李忠明

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座都市共同组成了2023年获批的国家级杭州城市圈。在象征着新锐与现代的都会灯火映照之下,“烟雨江南”不曾褪色;在密集路网与繁荣工厂之间点缀的古街和古镇,韵味悠长。

得益于保护和进展,文化遗产不曾迷失于大都会的车水马龙,老街区、古建筑、传统技艺也给都市增添了底蕴和光彩。

科学规划、新技术保护、创新传承,杭州城市圈共同编写出“文脉密码”。

科学规划,街巷风貌韵味长

今天的绍兴古城,保留着宋代以来进展形成的都市格局。

自然“生长”的中古街道、纵横交错的天然河网,能否与理性牵引的现代都市规划相得益彰?绍兴给出的回答是:能够!

仓桥直街位于绍兴古城西部,靠近都市主干道。绍兴坚持保护为主的理念,按照“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该街区的历史原貌。

相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仓桥直街保护修缮工程启动以来,绍兴高度强调系统完整的保护理念,古城要保留下来的不不过道路网络和老建筑,还有景观环境和街区风貌。

和科学规划同步实施的,是现代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在那个过程中,技术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2021年起,绍兴实施了“智慧消防”系统建设,改造了包括仓桥直街在内的街区老旧民房电气线路17万米,建设消防救援站3个,增设智慧用电设备1500套、独立式烟雾传感器5000个。

“自运行以来,系统发出预警3421次,系统安装区域未发生一起成灾火灾事故。”相关负责人讲。

在嘉兴西塘古镇,治理者也用上了现代化管理系统,以防御火灾这一古街区的“分量级杀手”。西塘在景区内设置了多个消防站,并配有消防艇;所有商户都配备灭火器,每条街巷都有消防栓,景区公共通道等地都配有智能烟雾报警系统。

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技术,让“老街坊”和“新城市”得以同台共舞。

技术赋能,古迹绽放新光彩

在湖州市文物保护治理所副所长汪晶看来,近年来浮现的新材料为文保工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2018年往常,文保工作者要紧使用传统工艺修复建筑,例如湖州小西街历史街区算是全部用传统工艺修复的。2019年以来,新金属材料、新涂料的浮现,为文物修复工作“解锁”了新的可能性。

“基于‘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两大原则,我们能够使用新材料加固传统建筑,而不是按照古法对某些建材进行整体更换。如此成本降低了,工程更可靠了,古建筑里保留的原有材料也更多了。”汪晶讲。

对文保工作者来讲,另一项堪称“福音”的技术是对不可挪移文物状态的实时监测。依靠传感器和软件,文保工作者能够实时掌握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各项参数。以湖州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潘公桥为例,文保工作者能够随时查看桥梁的应力结构、位移、沉降水平等各项数据,了解桥梁状态,以便及时进行维护或响应突发状况。

“在‘百河千桥’的江南水乡,凭借如此的技术,我们才能更好掌握众多古桥梁的状况,从而做好保护工作。可贵的是,在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下,今天不少古桥仍然保持着通船、通人的实用功能。”汪晶讲。

创新引领,非遗传承向将来

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打造了一座“江南铜屋”。2006年铸造常州天宁寺宝塔时,朱炳仁意外探究出了熔铜技术,不借助模具也能够操纵铜液的形状,进而制作出千变万化的铜艺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二字来自历史,但它的隐喻却面向将来。

在绍兴,古法生产酱油的核心环节是露天晾晒,这一流程是产生独特风味的关键。然而受限于时代条件,古人一辈子产的酱油无法满足今天的卫生标准。要把古法的精髓保留下来,又要习惯现代标准,乃至制造更佳风味,如何办?

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仁昌酱园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滕军康告诉记者,技术创新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依靠不锈钢材料特制的细密保护网,就能有效隔离飞虫等污染源;再用高分子过滤膜筛除杂质和微生物,满足标准的古法酱油就生产出来了。

“非遗的可持续进展,依靠的是接力传承、开拓创新。”滕军康讲。

对文化遗产来讲,创新,才是历史与将来之间最坚实的桥梁。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