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举办
陈苹 科技日报记者吴叶凡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与会专家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多个中国技术史领域展开讨论,共同推动学术交流合作与学科建设。
本届论坛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设置了新中国技术史、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史与工业遗产、农业史与农业遗产、气象史与气象遗产、纺织史与纺织遗产、船史与船舶遗产、科技考古与博物馆、军事技术史等议题。
大会报告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石云里、东华大学教授杨小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宋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章梅芳、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施继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兴分别作了题为《陆敬严先生与中国机械史研究》《科技史在文明探源中的作用和任务》《缘何百年“误读”黄宗羲?》《20世纪50-70年代中越农业科技外交特点》《打字机、电话机与晚清民国阶段的女性进展》《肃府本〈淳化阁帖〉的翻刻、流传及再版》《20世纪前中、英、美钢铁领域科技体制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报告。这些报告不仅丰富了对技术史与技术遗产领域的认识,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灵感。
记者了解到,论坛自2008年以来已举办十一届,有力推动了技术史与技术遗产学科的深度融合,成为国内科学技术史领域高水平的系列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44家机构的135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