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下半场:智能网联催生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6-30 14:29:20 推荐 589

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实习生刘沛冉于曦乐

“往常谈及汽车性能,往往会联想到发动机、变速箱或底盘。此时,智能座舱、集成电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词汇,成为了汽车性能新的代名词。”近日,中国科协组织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媒体调研活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在活动中表示,汽车行业发生巨变,智能网联汽车迅猛进展,不断催生汽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汽车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智能网联则代表着将来。”原诚寅介绍,智能网联汽车之所以成为趋势,与新技术进展密切相关,包括自动驾驶、智能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

而关键“命门”在芯片。原诚寅表示,与手机芯片、电脑芯片等消费级芯片相比,车用芯片等工业级芯片对芯片设计要求更高,必须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并且,电动汽车芯片成本要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的芯片,随着汽车更加智能化,汽车装载的芯片数量和种类会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相对滞后,从汽车芯片设计、研发、创造到标准体系建设,不少方面仍是空白。重点要解决芯片供给咨询题,保障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原诚寅建议,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开放融合、可持续的汽车芯片进展生态,并且要避免中国芯片企业同质化、无序竞争和低端产品重复开辟,做有特色的汽车芯片产品。

智能网联汽车广泛应用,离不开强大的网联功能。

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郑继虎看来,智能网联产业进展要抓好场景、政策、标准、测试等多方面,但目前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一是通信系统本身存在局限性;二是各个示范区各自为战,导致车端与路端基础设施间无法有效连接;三是相关立法修订进程较为缓慢。

“针对这些咨询题,我们正在优化车—路协同机制,使车辆能充分利用路端基础设施。并且,加强与各地示范区域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业乃至国家标准,促进整体路测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与共享,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铺平道路。”郑继虎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教授赵祥模将目光聚焦在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外部条件。他认为,路端智能化进展具有滞后性,标准化体系也是当前一大瓶颈,实现车路云一体化良好进展是破解咨询题的重要途径。

为此,他建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讲,首先要构建分布式云控平台作为支持端边云一体化的核心系统,确保可以有效协同运行,实现各类数据的高效处理与交换。并且,在云层中实现足够的资源分配和治理,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在智能汽车领域,人才至关重要,不仅需要高科技运用、产业化研究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具备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北京车网科技进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烨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积累要求更高,希望能给那个行业多一些时刻和资金。”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