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毕业寄语:找对终点也许比抵达终点更重要
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
7月2日,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苏东在毕业典礼向毕业生们送上了三句先秦经典中的话语,让同学们在本科生涯的终点处,回顾求学的收获、考虑伫留的意义、积蓄前行的力量。
程苏东请大伙儿考虑,终点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讲,什么才是真正的终点。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苏东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北京大学供图
他先引用了《荀子》中的一句话——“学也者,固学止之也”。荀子讲过,学不能够已,但也指出,有时候,勤奋与坚持非但无法帮助人们抵达真理,反而会让人们在无休无止的重复中迷失自我。“于是,学习的要义,就在于经过不断的探究、怀疑、反思、调整,最终找到真正的终点。在这一过程中,找对终点,也许比抵达终点更加重要。”程苏东讲。
第二句话,则是《大学》中大伙儿熟悉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他认为,在毕业之际,同学们也到了要思考“止于至善”的时候了。程苏东表示,终点不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地,惟独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才能真正把握终点。他开玩笑讲,同学们用四年时刻逐渐遗忘了高中掌握的各种知识,也许,还会用更快的时刻不记得大学课堂的知识,“但希望你们永远铭记在燕园感觉真理与‘至善’的时间”。
第三句话,则是《周易·贲卦》的一句卦辞“文明以止”。贲卦的卦象是象征文明的离卦在上升过程中被象征山的艮卦所阻止。传统解释大多强调“文”的重要性,但程苏东却对“止”字印象深刻。古人追求文、质之间的平衡,这为今人考虑“文明”的正当性和局限性提供了新视角——或许“文明”也应有它的终点。程苏东建议,作为一个“文明人”,应始终保持关于自然的戒惧和谦卑,这自然既包括外部自然,也包括人类复杂而多变的心里。“我们当然追求勇气、坚毅、自信、乐观,然而,也请坦然面对并善待我们心里的恐怖、怯懦、自卑、犹豫,为它们留下空间与尊重,因为它们与生俱来,甚至比文明更加古老。”程苏东讲。
程苏东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停一停脚步,静心感觉终点的力量,也认真考虑前方新的终点。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