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团队定义细胞偶联药物

时间:2024-08-06 14:42:46 推荐 612

科技日报记者 沈唯

近年来,将药物和功能细胞进行偶联成为一种新兴药物形态。日前,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教授顾臻和研究员王金强等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综述论文,将这类形态的药物定义为细胞偶联药物。论文总结了细胞偶联药物的设计策略、偶联技术及其在治疗癌症、免疫疾病等病症中的应用事情,并讨论了细胞偶联药物在临床转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细胞偶联药物有哪些类型和功能?它能够弥补哪些传统治疗办法的不足?将来怎么进一步研究这种药物?记者就这些咨询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结合优势功能发挥协同作用

细胞偶联药物是指将药物分子与细胞,尤其是红细胞、血小板、免疫细胞或干细胞等特定类型细胞,经过偶联技术直截了当连接或结合起来。利用偶联的方式能让药物借助细胞的靶向性、迁移性和生物活性等特性,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治疗效果。

“依照细胞类型的不同,细胞偶联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红细胞偶联药物、血小板偶联药物、白细胞偶联药物、干细胞偶联药物等。不同类型的细胞偶联药物具备不同的治疗功能。”顾臻介绍。

细胞和药物偶联能使两者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王金强举例讲:“利用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的长循环特性,细胞偶联药物能够显著延长药物在血液内的循环时刻,从而维持较长时刻的有效药物浓度。”

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定位能力,细胞偶联药物能利用这些特性,精准靶向特定组织器官,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它还能够穿越机体的生理屏障,将药物递送到常规递送系统难以到达的部位,实现对这些部位的治疗。

“细胞偶联药物不仅能够保留细胞本身的治疗功能,还能经过偶联药物增强这些功能。”王金强讲,将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化疗药物等进行偶联后,其本身具有的杀伤能力会显著提升。干细胞的修复能力也能够经过类似的偶联方式得到强化。

提升靶向能力实现精准递药

“制备细胞偶联药物的关键,在于怎么有效地连接细胞与药物,并且不妨碍细胞活性和药物功能。”顾臻介绍,在细胞偶联药物的开辟中,细胞与药物的偶联策略要紧分为共价修饰、非共价修饰和基因工程三种。

共价修饰是利用化学办法,将药物分子与细胞表面的氨基、羧基、巯基等特定基团经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这种办法通常需要特定的偶联剂或反应条件,才能将药物分子稳定地结合在细胞表面。运用共价修饰偶联,药物与细胞连接稳定、不易脱落,且药物在细胞表面分布均匀。

非共价修饰则是利用物理或生物办法,将药物分子与细胞结合在一起,不涉及共价键的形成。这种办法依赖于药物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的相互作用,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化学修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细胞的天然结构和功能。

基因工程是经过改造细胞的遗传物质,将能编码特定药物分子的基因导入细胞基因组中,使细胞能经过自身的表达机制发挥药物的作用。

当前,细胞偶联药物在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血栓防治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顾臻举例讲,在癌症治疗中,细胞偶联药物经过增强靶向性和杀伤力,能够加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显著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利用血小板偶联PD-L1或PD-1抗体,靶向术后出血部位,能增强免疫系统对患者术后体内原位肿瘤灶残留肿瘤细胞的清除,抑制肿瘤复发、降低潜在转移风险。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细胞偶联药物能够经过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减轻或消除自身免疫反应。例如调节性T细胞偶联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其扩增并维持活性,进而抑制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的攻击。

“细胞偶联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传统治疗办法和药物的不足。”顾臻讲,利用细胞本身的靶向迁移能力,细胞偶联药物能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病变部位,有助于减少药物在非靶组织中的分布和副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刻则能够减少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针对传统治疗办法难以解决的咨询题,细胞偶联药物能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如在脑部疾病治疗方面,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传统药物往往难以进入患者脑部发挥作用。而细胞偶联药物能够经过选择合适的细胞载体来穿越血脑屏障,实现药物精准递送。比如白细胞偶联药物就可精准递送至脑部病灶部位,关于临床治疗脑卒中、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生产步骤加快临床应用

怎么精确操纵药物负载、保持细胞的天然功能,减少宿主对异体细胞的免疫反应,对细胞偶联药物进一步实现临床转化至关重要。

一方面,科研人员要积极推进细胞偶联药物的临床试验。目前,已有几种细胞偶联药物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时期。例如髓鞘肽结合单核细胞可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T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5药物偶联可用于治疗实体瘤和淋巴瘤;基于红细胞的偶联药物可用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等。“我们团队创制的用于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血小板偶联药物,目前也正在开展临床试验。”顾臻讲。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要思考将来细胞偶联药物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为了保持活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优化细胞偶联药物的标准化生产步骤,包括细胞分离、细胞扩增与细胞修饰、储存和运输等程序。此外,还需要全面评估药代动力学改变、药物失控释放等事情下,细胞偶联药物应用可能产生的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接着开辟更稳定高效的偶联技术,提高药物与细胞的偶联效率。并且,要探究新的偶联位点和偶联方式,减少偶联过程对细胞功能的妨碍。还要接着深入研究细胞偶联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毒性机制,优化药物结构和剂量,提高药物安全性。”王金强介绍。

此外,细胞固有的生理功能可能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于是,科研人员尝试对细胞进行工程改造,以提高其治疗相关疾病的能力,还能够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和治疗需求,开辟更具针对性的细胞偶联药物,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虽然细胞偶联药物的临床应用仍面临种种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些咨询题都将得到解决。将来,这种药物形态有望在更多疾病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案。”顾臻讲。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