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冷空气都叫寒潮?对于冷空气的8个冷知识了解一下
今天(11月27日),下半年首场寒潮天气趋于结束,但中东部多地还是有大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还有明显降雪。本周末,还将有较强强冷空妨碍我国。寒潮、较强冷空气接连来袭,它们是一回事吗?寒潮最频发的时候竟不是最冷的时候?中国天气网总结了对于冷空气的8个冷知识,来了解一下。
冷知识1:不是所有冷空气都叫寒潮
冷空气和寒潮的关系,常常有人混淆这两个概念。冷空气和寒潮是一回事吗?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并不是所有冷空气基本上寒潮,它是冷空气中的“王者”。
依照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四个等级: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在气象学意义上,寒潮有严格的“门槛”。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依照冷空气国家标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为寒潮。只是,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蔼候条件妨碍,寒潮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冷知识2:并非最冷的时候寒潮最频发
寒潮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能够到次年5月。作为冷空气中的王者,我们常以为寒潮最频发的时候算是最冷的时候。事实却并非这样……
中国天气网统计分析了近11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的事情,发现11月寒潮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为何隆冬时节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少呢?杨舒楠解释,春秋季属于季节转换时段,夏季风与冬季风切换,天气系统及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气温起伏比较剧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础温度比较高,一次冷空气开始之前往往浮现明显升温,冷空气妨碍后降温幅度特别大,容易形成“断崖式”降温,相对容易达到寒潮标准。而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冷空气来袭时降温幅度往往有限,达到寒潮标准的事情就相对较少。
冷知识3:妨碍我国的寒潮普通产自新地岛和冰岛附近
妨碍我国的寒潮普通“出生”于新地岛和冰岛附近,大约95%的寒潮在西西伯利亚累积加强,宛如通过一个“加油站”,然后兵分三路妨碍我国,普通能够妨碍到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有的甚至能抵达华南。
冷知识4:我国这些地点最能感觉到寒潮的威力
杨舒楠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受到寒潮天气的妨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过程较少外,其他地区均有明显寒潮天气,尤其是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能感觉到寒潮的威力。
冷知识5:寒潮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1951年至2020年的气象大数据看,寒潮总体次数呈下降趋势,寒潮最多的是20世纪60年代,年均次数高达7.6次,2011年至2020年这十年平均次数不足5次。
只是,寒潮年际变化还是较大,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尽管寒潮次数在减少,然而寒潮的综合强度却并没有减弱,雨雪妨碍甚至在加大。
冷知识6:冷空气速度与汽车相当
不同强度的冷空气移速不同,弱冷空气移速快于强冷空气和寒潮。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在陆地上挪移的速度为每小时20至80公里,平均时速为50公里,相当于汽车在都市道路中的行驶速度。
冷知识7:夏天也有冷空气不过不易被察觉
我国一年四季都受冷空气妨碍,每年9月到来年4月是冷空气最活跃、实力最强劲的时段。夏季的冷空气也来自西伯利亚,普遍实力较弱,风力不大、降温后气温也不低,所以不易被人们察觉。并且,冷空气是降雨的要紧推手,如华南前汛期、江南梅雨、华北雨季等,基本上南下冷空气和北上夏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知识8:冷空气难道跨越了赤道
2005年1月初,北半球一股强冷空气一路东移南下,妨碍中国、日本、韩国等国。之后,接着南下,吹袭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最后竟跨越赤道,促使澳大利亚沿海一个热带低压加强成为热带气旋(相当于我国的台风),给澳大利亚北部和昆士兰州带来暴风雨。这股冷空气实力超群,越过赤道后还能在南半球兴风作浪,实属冷空气界的“扛把子”。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