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和冬至有何区别

时间:2022-10-17 12:12:38 推荐 690

讲到冬至和立冬两个节气大伙儿就会要有些混淆了,真的这两个节气有太多的共同点,然而也是有不少不一样的地点,立冬和冬至有何区别?立冬和冬至分别是什么意思?首先大伙儿就要明白立冬在前冬至在后的,那么接下来大伙儿就随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立冬和冬至有何区别

一、时刻不同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刻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冬至日普通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于是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二、含义不同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如今天气开始由凉转冷。公历上普通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如今天气变得严寒。冬至普通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前后。

三、气候不同

1、立冬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差不多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能够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冬至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关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讲,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惟独6℃至8℃左右。只是,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刻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未来,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挪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讲,“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对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如此讲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习俗不同

立冬习俗:迎冬、贺冬、吃水饺。

冬至习俗:吃水饺、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台湾糯糕、台州擂圆、苏州酿酒、江西麻糍。

立冬的由来

对于立冬的来源,一开始浮现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典籍中,书中讲:“立,建始也。”又讲:“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意思算是讲冬天的伊始,农作物已全部收成并储藏起来,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代表着作物的终结和动物的冬眠。

立冬时节既然是作物收成和动物冬眠的季节,也代表着冬天的草木差不多凋零,万物差不多进入冬眠状态,都在蛰伏等待春天的来临,然后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

在古时,人们将立冬分为三候,以此表示冬天正式来临。

一候水始冰:表示节气期间水差不多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表示节气期间土地开始冻结。

三候雉人大水为蜃:这个地方的雉普通指像野鸡一类的大鸟,里面的蜃则指大蛤,表示节气一到,像野鸡的大鸟就很少看到了,只是这时在海边却能经常看到大蛤,所以人们都认为是雉入水后变成大蛤了。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阶段,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刻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来源:腾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