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发展

时间:2025-09-25 14:54:47 推荐 731

  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齐聚古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3年,习近平主席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这一对北京历史文脉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关系的重要论断为首都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中轴线申遗带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到建设内涵丰富的“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书香京城”,从三条文化带交相辉映,到文化科技新业态遍地开花……千年古都北京始终以最深沉、最厚重的文化味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古都上新 文脉绵长

  长安街西延长线上,首都博物馆静静伫立,承载北京悠久历史、绵长文脉的文物在此汇聚。

  2025年8月28日,“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这是展出的组合人面形铜饰。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在不久前开幕的“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上,一组“明星”青铜器成为观众追逐的焦点。青铜鼎、青铜卣、青铜觯……五件青铜器、两件带盖,内壁、器底、器盖出现同样的铭文多达七次。专家称,它们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

  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北段航拍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经过系统性勘探、精细化发掘和多学科考古研究,琉璃河遗址于今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也被列入论坛期间发布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北京不仅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历史文脉,也孕育了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为首都文化建设把脉定向,明确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为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北京坚决贯彻“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全力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微改造”取代了“大拆大建”,严控建筑高度、恢复胡同肌理,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逐渐得到恢复,三里河再现“水街穿巷”,让人们留住乡愁。

  2025年7月14日拍摄的大吉巷。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正式发布,围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做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完成,先农坛神仓、庆成宫等一批古建筑群面向公众开放;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提速;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存保护,创新开展老字号和非遗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传承。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发布,北京将加快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文物腾退,推动北京中轴线遗产点逐步恢复历史格局。

  百年戏台上,一曲《牡丹亭·游园》唱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让古老建筑再绽光芒。正乙祠戏楼、颜料会馆、湖广会馆等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地方记忆的场馆重焕新生。天坛祭天礼乐、前门老字号技艺……沿着非遗主题线路,游客通过“打卡集章+深度体验”模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

  双向奔赴 重文焕彩

  在论坛会场的文创展售中心,天宫藻井浑天仪冰箱贴、国子监立体浮雕手绘、颐和园系列纸雕便签盲盒,融合传统元素与科技时尚设计,备受欢迎。

  2025年9月12日,参观者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展区“北京礼物”展厅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秋日步入北京首钢园,绿树掩映下的昔日炼铁厂储料仓褪去烟尘,变身数字化展陈空间。弧形屏幕上,片片花瓣飘落,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再现眼前,参观者仿佛进入宁静桃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借助最新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公众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介绍,该馆已推出《重返·圆明园》《发现·北京中轴线》等多个数字展览。

  北京,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5年9月18日,人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上,展陈通过AI技术让照片“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穿越历史时空;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中,镇馆之宝“玉舞人”在投影幕布上甩袖、旋转;借助超高清实时直播体系,国家大剧院精彩剧目“飞”抵更多人身边……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奏响传统与现代共振、理性与浪漫共舞的交响曲。

  参加论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在演讲时提到,在北京天坛,实时游客监测系统有助实现可持续旅游,同时不损害遗产地的完整性。“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中国正在为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结合树立新标准,也为世界遗产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以兴业。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同比增长15.9%,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跨越山海 美美与共

  本届北京文化论坛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同时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

  2025年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这是嘉宾出席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场内,与会者凝神倾听,思想交锋。场外,文化互动体验,趣味十足。秋高气爽,北海公园漪澜堂内诗意浓,来自拉美15个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相聚于此,展开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中文的平仄抑扬与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热情奔放汇聚在一起,借助诗歌这一“人类共通的语言”,送上对彼此真挚的祝福。

  漫步于苍松翠柏之间,泛舟于太液池上。“这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很神奇的是让人有种亲近的感觉。”第一次来北京的多米尼加诗人泰伊斯·埃斯派拉特·乌雷尼亚说,“长城、胡同等很多地方都让人着迷,我会将这次的见闻分享给更多朋友,期待下次再来中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北京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

  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汇聚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北京国际音乐节、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等吸引全球经典剧目、世界著名院团来京首演、巡演;“China Travel”爆火出圈,“北京礼物”走向世界;京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推出一系列中国创意IP,“圈粉”更多海外年轻受众……

  2025年4月25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这是获奖选手上台领奖。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习近平主席在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北京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让全世界走进文化北京、读懂文化中国。正如论坛上发布的《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提出——中外文化交流在理念与实践的交相辉映中不断迸发新活力,正在形成多维立体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

  “建首善自京师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京华大地上书写着更加精彩的文明华章。

  文字记者:叶前、杨淑君、罗鑫

  统筹:朱舜、任鹏飞、侯帮兴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