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弄潮——厦门锻造新质生产力观察
“势之所趋,其兴如潮。”
宋元祐年间,苏颂以水运仪象台铸就科技丰碑;今时今日,厦门以“苏颂工程”为名,将创新基因深植血脉,在厚植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中再次挺立潮头。
行走今日厦门,科学城攻关昼夜不息,火炬园思维碰撞激荡。一众链主企业撑起产业脊梁,数千家专精特新企业如繁星共耀。这座城市培育的创新生态,恰似雨林——既有参天乔木引领方向,亦有灌木草丛充盈基底;政策则如阳光雨露滋养,金融活水穿流浸润,层次丰富、生机盎然。
鹭江之畔,“大厦之门”正以战略定力与系统创新,为“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之问,书写一份蕴含东方智慧的答卷。
一张蓝图绘到底
四十年,一张“图”。从火炬高新区到厦门科学城,从“科技兴市”的卓识到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布局,厦门以强大战略定力锚定创新航向,通过机制破壁打通创新经脉,以全链条转化赋能产业升级,系统性地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注重顶层设计,以战略定力拓创新纵深。
驱车从厦门岛内的火炬高新区出发,跨过碧海环抱的集美大桥,不过二十分钟便能抵达正在崛起的厦门科学城。这两片热土,一片承载着特区建设初期科技兴市的远见,一片展现出面向未来的雄心,在时空交错中,勾勒出厦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奋进之路和战略纵深。
追溯发展脉络,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早在《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便已深植。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规划明确指出:“特区经济、社会要迅速发展,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
从1990年火炬高新区破土动工,到2012年开始打造生物医药港,再到2023年启动建设科学城,创新阵地持续拓展,而顶层设计的脉络始终清晰连贯——从笃守目标到一以贯之,厦门在“承”与“成”中精准定位、砥砺前行。
厦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变化情况(%)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非一日之功,更忌零敲碎打。厦门选择以高位统筹机制打通创新链条:2022年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后整合升级为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着力破除部门壁垒,强化协同效能;2023年高规格举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苏颂工程”);2024年、2025年,市委、市政府接续推出两轮共28条措施,提出“拨投结合”、人才周转池等一批创新举措,推动政策体系系统性升级……
持续的战略投入硕果显现:“十四五”时期,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3.08%提升至2024年的3.46%;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3%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5件,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厦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密钥,在于一以贯之赓续《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锚定的航向,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确保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负责人总结道。
——破除机制藩篱,以破壁勇气激生态活力。
在厦门翔安创新实验室,科研人员正专注调试疫苗反应系统,反复核验新生成的数据。这片静谧空间蕴藏着变革的力量——我国首款九价HPV疫苗“馨可宁R9”便在此诞生,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十余年的市场垄断。
“馨可宁R9”的成功,凝聚着厦门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远见,更是厦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其背后,是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与万泰沧海长达十八年的协同攻关,以及政府部门在疫苗研制、上市过程中提供的全程护航。
从早年以“闽台合作、技术追赶、应用牵引”点亮中国LED产业之光,到如今拥有九十多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厦门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当地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的勇毅探索。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要破除阻碍融合的体制机制壁垒。”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在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类要素畅通无阻的创新生态系统。
厦门深化运用“揭榜挂帅”与“企业出题”机制,转变创新驱动方式:从以往高校院所主导研发、再寻找市场的“推力”模式,转向由龙头企业根据产业链需求“出题”、政府张榜、能者揭榜的“拉力”模式,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和评价体系持续向产业需求倾斜,大幅提升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为涵养创新生态,厦门统筹布局了以嘉庚、翔安、鹭江三家省创新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颇具突破性的是,在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中便嵌入激励机制,从制度源头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难题。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所言,实验室大胆推进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可获70%的股权收益,使“实验室里的专家”变身“企业里的股东”,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贯通转化链条,以全链护航促成果奔涌。
碱性电解槽复合隔膜、Micro-LED车载显示屏、“益佩生”“瑞坦宁”1类创新药……如今在厦门,一批尖端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台跃向生产线,从科研图纸融入产业生态。
“创新链如同接力赛,‘从0到1’是起跑,‘从10到100’是冲刺,而‘从1到10’的中试转化阶段,恰恰是最需要制度护航的决胜赛道。”行业人士这样形容。
为突破成果转化“瓶颈”,厦门以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构建起“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科技园+创新飞地”的全链条产业育成服务体系:在起步环节,布局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及首批7个专业验证平台,为早期成果筛选可行性、评估市场潜力,从源头降低转化风险;在中试环节,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了4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小试中试、工艺优化等关键服务,有效弥合科研与产业间的鸿沟,为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提供关键支撑;在产业化阶段,火炬高新区、生物医药港、软件园等成熟载体,与科学城、金砖科创孵化园等新型平台协同联动,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承载网络。通过建立对接融合机制,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
嘉氢科技的“非接触式加氢催化技术”产业化历程,便是全链条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该技术源自嘉庚创新实验室的自主创新,依托实验室自建的中试平台,一举突破连续化加氢催化的工程化难题。如今,项目已在厦门市海沧区落地,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生产线,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关键跨越。
雨林生态万物生
善战者,求之于势。厦门产业发展的跃迁之道,在于以“链主”动能牵引产业生态,以“链长”机制导航升级路径,在产业变革中精准卡位。从海丝通商口岸到现代产业高地,这座城市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蓝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演绎出一场产业生态的合纵连横。
——引一道光,育一片林。厦门的产业发展,深得提纲挈领之要义。其关键在于精准引育链主企业,通过重点项目的落地生根,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在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诞生了一款1.25毫米的全球最窄四等边屏幕,凭借芯片级封装和极窄边框工艺,实现了极高的屏占比与沉浸式视觉体验。不远处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内,特宝生物传来捷报,其核心产品派格宾R的新适应症——联合核苷类似物用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清除,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此适应症的药品。
这些看似独立的创新突破,共同勾勒出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轮廓。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这座海上花园城市正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蓝图,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破题的关键抓手。
从1996年成立之初仅有六七人的研究小组,到如今发展成为两千多人的上市企业,特宝生物已成长为中国聚乙二醇蛋白质长效药物领域的领军者。作为福建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其发展轨迹正是厦门产业跃迁的写照:企业沿着微笑曲线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价值提升。
在厦门,像特宝生物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已达500余家,它们共同构筑起以诊断试剂、植介入器械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基因工程疫苗、创新化学药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2025年厦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
在厦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735家,这些创新主体如雨林乔木般扎根产业沃土,共同构筑起厦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该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航空维修制造产业分别同比增长29.7%、23.7%。
厦门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围绕提质扩量支柱产业集群,厦门将支持天马等“链主”企业布局新项目,并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行业影响力的企业。
——“四链”聚合,生态共融。有了链主的市场牵引,厦门的产业发展突破了单点线性模式,演进为内部循环畅通、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协同式产业生态。
作为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唯一试点城市,厦门已实现主流显示技术全覆盖,拥有全球最大的触控模组研发生产基地。显示领域领军企业天马微电子自2011年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以来,先后布局第5.5代、第6代LTPS、第6代柔性AMOLED、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等多个项目,在厦累计参与的项目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
天马微电子总裁王磊介绍,通过与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联合成立“天马产业链工作专班”,已成功推动多家关键配套企业落户。在这张创新网络中,乾照光电等本地企业实现了深度融入。“政府主动牵线,让我们与天马实现协同创新,共同研发出全球最高PPI的Micro LED拼接大屏样机。”乾照光电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刘文辉表示,“这款实现0边框设计的样机,充分体现了从下游需求到上游供给的精准对接。”
2025年上半年,厦门平板显示模组出口额达93.7亿元,同比增长23%,贡献了福建同类产品出口额的近九成。这一亮眼的数据背后,正是厦门新型显示产业“链”上发力,在技术创新、项目布局和载体建设上的持续“上新”。“天马微电子在厦门的布局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新型显示产业的快速增长,也提升了产业链的健康度与竞争力。”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四链融合”的又一生动案例。从2014年到2024年,产业产值从50亿元跃升至400亿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近期,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士兰微宣布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建设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是该企业在厦门的又一次重大布局,充分彰显了龙头企业对厦门产业环境的高度认可。
“厦门不仅拥有联芯集成等成熟的晶圆代工厂,更具备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星宸科技董事会秘书兼财务负责人萧培君深有感触地说,政策通过直接的研发资金支持,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协同创新。
——雨林繁茂,草木共荣。厦门精心培育的产业生态,既有“乔木”参天引领方向,也有“灌木”茁壮、“草丛”葱茏,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截至目前,厦门已培育2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稳居福建省首位。2024年,规模以上“小巨人”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8.53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8.1个百分点;户均研发投入占比达13.73%,户均发明专利32项,成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尤为突出的是,厦门95%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成为其产业深度融入国内外核心产业链的重要纽带。
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与此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的蓝海,厦门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定力和差异化发展路径:在氢能与储能领域,培育出海辰储能这一独角兽企业,2023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前五;在基因与生物技术领域,依托厦门大学院士团队的前沿研究与生物医药港30多家骨干企业,形成细胞治疗领域“小而精”的集群优势;在深海空天开发领域,则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天然的低空设备试验场……
“我们不一味追求全产业覆盖,而是聚焦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活水奔流育新质
中国证券报调研小分队穿行于厦门这片创新热土,既为科技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勇攀产业高峰的锐气所震撼,更为政府部门全流程陪跑、全方位赋能的诚意所触动。在这里,政策工具与金融活水相互激荡,财政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悄然书写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汇聚政策合力,释放乘数效应,滋养创新沃土。
迈克多纳米位移技术(厦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精密喷射阀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24年企业发展关键期,厦门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专项增信子基金为其提供融资增信支持,缓解设备购置压力,助企推进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迅速在多个高端市场形成突破。
厦门科技金融的澎湃活力,源于其敢为人先、持续迭代的机制创新——创新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助企发展,打通制度壁垒,凝聚政策合力,实现效用叠加和精准施策。迈克多的成长,便是该政策体系赋能科技型企业的生动缩影。
调研小分队了解到,近年来,厦门市财政部门聚焦支持畅通经济循环,分类设计“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形成“投、补、贷、保”4大领域系列政策,撬动金融资金超3300亿元,惠及企业超1.8万家,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为企业研发创新、增资扩产、开拓市场等给予全周期支持。其中,全国首创“政府白名单+财政贴息”机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增信基金、供应链协作基金等,将资金“精准滴灌”到有效益的企业和项目。
厦门云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大全深有感触:“我们是一家先进封装企业,在厦门市财政部门和厦门金圆集团的支持下,得到了一揽子金融服务支持,包括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及参股基金向我们提供1.9亿元的股权融资,帮助克服短期资金紧张,以及得益于技术创新基金,获批2亿元贷款支持,助力公司增资扩产。”
2025年5月,厦门升级推出“财政政策+金融工具”4.0版本:新设100亿元供应链协作基金助企业扬帆出海、50亿元并购基金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完善技术创新基金、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从1.0版不断升级完善到4.0版,这一政策体系始终紧跟企业需求与产业变革脉搏。
在厦门,协同效应早已超越“财政+金融”范畴。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联合多部门出台《厦门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年)》,联动厦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构筑科技金融“1+N+X”工作协同体系,进一步凝聚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
——精耕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滴灌产业森林。
在厦门弘信电子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生产线高速运转,工程师们正全力研发新一代AI算力服务器。从深耕FPC制造到开拓AI算力新赛道,这家“隐形冠军”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全程陪伴与支持。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长周期、高风险”的突出特点,厦门创新构建了“精准滴灌+全程陪伴”的服务体系,确保金融活水既“浇得准”又“跟得紧”。
“企业成长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负责人向调研小分队道出了厦门金融服务的核心理念。该行自2016年与弘信电子建立合作以来,从流动资金支持、个性化授信方案到战略合作深化,始终与企业协同成长,陪伴其完成一次次升级。
与服务模式创新同步,在厦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如雨后春笋。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与当地税务部门协同创新,引导金融机构依托“企业创新税收指数”量化企业创新能力,截至2025年9月末辖内银行已累计发放“新质贷”24亿元,有效打通了企业创新力向融资力转化的通道。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则立足本地实际,首创“厦研保+创新保+科贸保”科技保险服务体系,为科技企业全链条创新活动提供风险保障,累计承担风险保额达15.5亿元。
近年来,厦门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地福建省首笔300万元科技创新贷款,单列7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24年以来通过“闽科易融”“科票通”等工具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61亿元……以务实举措打造“找钱不难、融资不贵”的营商环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9月末,辖内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2712.42亿元,较年初增长11.92%;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502.64亿元,较年初增长8.84%,同比增长18.69%。
“在厦门搞科技创新,无需为钱的事‘愁白头’。”一位当地企业家的感慨,道出了厦门金融资源可及性高的营商底色。
——巧借资本之力,澎湃创新引擎,铸就未来之城。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2025年以来,厦门资本市场捷报频传——一品威客、吉宏股份、容大科技、安井食品4家企业成功登陆境外资本市场。其中,吉宏股份作为厦门首家“A+H”上市企业,在港交所创下全球发售募资4.15亿港元、上市首日即纳入港股通的纪录。
为服务好企业跨境上市,厦门市委金融办牵头组建专班,对照关键节点“挂图作战”,从上市路径规划、合规细节梳理到证监会备案指导,全程为企业扫清障碍。
厦门市委金融办副主任连任介绍,截至目前,厦门拥有境内上市公司68家、境外上市公司3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2家,近30家企业计划今明两年启动上市,近600家上市后备企业纳入梯队化培育,梯队化培育体系已然成型。
如果说公开市场是企业跃升的“龙门”,那么私募基金则是滋养创新的“活水”。厦门私募基金产业以“耐心资本”为特色,精准滴灌科创幼苗。目前,厦门集聚31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2001只,注册规模超5500亿元,吸引中金、红杉、鼎晖、高瓴等头部机构扎根,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鲜明导向。“厦门正打造全国一流私募基金营商环境。”连任介绍,“基金‘照前会商’模式近期升级优化后,对重点机构实施绿色通道办理,基金设立流程进一步缩短至3个工作日办结,效率全国领先。”
通过构建“早期培育—上市护航—持续成长”的全链条体系,厦门正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厦门资本市场愈发浓厚的“科技成色”便是直观写照:境内上市公司中,24家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新上市企业超半数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2025年新上市企业绝大部分来自硬科技领域。
潮涌鹭江千帆竞,风起创新势如虹。当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踏浪先行!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