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形势任务 财政政策更加有力有效

时间:2025-11-11 14:31:25 推荐 475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谋定而后动。“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擘画方向、厘清前路。

专家认为,未来财政政策需切实提升效能,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保障基本民生;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持续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升财政可持续性与治理效能。

延续积极取向

近年来,我国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确定赤字率,着力稳定就业和物价水平,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靶向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回顾这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成效明显。”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称。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积极财政政策取向料延续。

一方面,稳增长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托底。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在经济增长动能处于深度转换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当主动作为,通过扩大支出规模、优化支出节奏、创新政策工具,形成对总需求的强力拉动,稳定经济增长预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争取宝贵时间窗口。

另一方面,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推进与基本民生保障的夯实,离不开财政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基础民生保障等,都依赖大规模、长期性的公共投资。但这类投资往往具有外部性强、回报周期长、私人资本不愿或不宜进入的特点,必须由财政来主导。”连平说。

形势使然,笃行不怠。从财政政策的着力点看,预计“十五五”时期财政将继续用好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组合。专家表示,可考虑保持预算赤字规模在较高水平;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同时,综合运用税收、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基金等工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同等财力,结构优化则效能倍增。蓝佛安在上述署名文章中表示,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不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下大力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落实要求,需明“为”之方向。专家认为,应将宝贵的财政资金向公共领域聚焦,向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的方面倾斜。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表示,一方面,要提升民生含量,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重解决医疗、教育、养老、托幼等短板问题,聚焦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加大施策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于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新领域继续加大支持,如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等。

精准施策,更需平衡“为”与“不为”。专家表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正确处理民生支出和建设性支出的关系。要丰富盘活政策“工具箱”,加强资源统筹,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放大政策效应。

厘清边界,要定“不为”之底线。应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十五五”时期有必要在落实好既有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对存量减税降费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与优化,清理不必要的税收优惠,提高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性。

增强可持续性

时势激荡,重任在肩。“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对财政运行、宏观调控、财税改革等产生影响。

“财政事关治国安邦、强国富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蓝佛安说,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财政面临的形势任务,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专家认为,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零基预算改革是财税体制优化的基础。袁海霞认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尝试零基预算试点,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提升预算资金效率。此外,还可探索对于“以收定支”等原有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和转变,逐步向“以规划定预算、以绩效配资金”的现代财政制度过渡,更好发挥“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效能,进一步释放地方活力和积极性。

央地财政关系的理顺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一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十五五”时期,预计一方面将提高中央财政的支出责任,如中央财政加大对社保、粮储、重大基建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支出,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全额支持地方执行;另一方面将优化央地共享税比例、提高地方分成来增强地方“造血”功能。

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防范风险、保障财政可持续的重要屏障。罗志恒建议,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地方政府预算硬约束;健全完善投资决定融资的体制机制,实现国债、地方一般债、地方专项债和城投债各司其职的格局;完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明确多元目标考核下的权重分配,在严格落实问责机制的同时增加正向激励机制。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