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践”调研行丨都市“海绵”:让鹭岛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时间:2024-01-25 14:54:58 推荐 315

科技日报记者符晓波陈瑜都芃李梦一

抬眼是绿,俯首有花,远处是成群的白鹭……1月24日,记者走访厦门市马銮湾新城看到,这个地方环海湾岸线打造的新都市景观带,生态多样、风景如画,而巧妙融入景观之中的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甚至是看似一般的砖瓦草坪都“暗藏玄机”。

厦门市马銮湾新城。实习生刘子墨摄

“我们的‘海绵设施’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还有效降低都市内涝的风险,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资源规划部副部长沈林南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厦门是国家第一批海绵都市建设试点都市,马銮湾片区作为试点主体,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融入了海绵都市理念,结合多类技术,系统化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先在全市推行海绵都市建设。

海绵都市,是新一代都市雨洪治理概念,指都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习惯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传统的都市建设中,水泥地面、柏油路面吸水效率低,雨水常常钻不进地下,阻断了自然水循环路线,内涝积水风险较大,还会形成都市“黑臭水体”。而海绵都市建设的目的算是用自然生态或仿自然生态的措施,提升都市水循环效率,最大限度恢复都市自然生态。

厦门市马銮湾新城。实习生刘子墨摄

在位于厦门海沧区的海投自贸天际小区,几乎看不见雨水沟。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对小区路面坡度改造,雨水沿坡顺流到小区的下凹绿地中和雨水花园中,小区内,各种海绵体组成的调蓄设施有效调节容积可达480立方米;马銮湾新城最为重要的内河——海沧新阳主排洪渠通过对其上游地块的道路、小区、公建配套进行海绵化改造,已消除黑臭,水体生态系统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增强。

厦门市马銮湾新城。实习生刘子墨 摄

推进海绵都市建设,使都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沈林南介绍,自2015年以来,厦门马銮湾南部片区约20平方千米作为首批全国海绵都市试点片区,总投资约46亿元,建设海绵项目127项。建设海绵都市过程中,在保护原有生态格局的并且,经过对道路、小区、公建配套等进行海绵化改造、建设调蓄池、雨水台地等措施,试点区每年节约浇灌用水86.3万平方米,为厦门市全域推广海绵都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