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背火“出圈”,但三伏养生不可盲从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于紫月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今年夏天,冬病夏治、养生祛湿的三伏天晒背火热“出圈”。此外,三伏贴、三伏汤、三伏灸等夏日养生法也受到关注。
这些夏日养生法对躯体有何益处?它们适合哪些人群?就上述咨询题,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健康治理部(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一战。
各种办法疗效不同
“三伏天晒背、三伏贴、三伏汤、三伏灸等养生方式与中医学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相合。”王一战告诉记者,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阶段。如今人体内阳气生发、经络通畅,正是温阳散寒、扶正祛湿的好时节。
依照中医理论,晒背可温补阳气、祛湿驱寒、调理脏腑功能,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依照现代医学理论,晒背还具有促进钙质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等功效。
三伏贴是将具有温阳散寒、止咳平喘的中药熬制成膏,贴敷于特定穴位,激发经气,因携带和操作方便,广泛应用于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即冬天或天气转凉时容易发作加重的疾病,包括小儿、老人体虚感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这些疾病可经过贴三伏贴缓解。
三伏汤是依照个人体质调配的药膳汤剂,药物成分可因人而异、灵便调配、对症下药。依照功效,三伏汤要紧包括五类:补气养血类,如黄芪乌鸡汤,适合气血不足、体质较弱的人群;健脾益气类,如四君子汤,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清热解暑类,适合盛夏浮现中暑症状的人群;祛湿化痰类,如六君子汤,适合痰湿较重的人群;养心安神类,如生脉饮,适合心慌失眠、心神不宁的人群。
三伏灸应用广泛,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能够缓解妇科、男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等。除治疗外,三伏灸也可调整躯体的亚健康状态,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常用的穴位包括大椎穴、神阙穴、命门穴、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涌泉穴等,不同穴位治疗的病症有所不同。
“不同体质的人要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如此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王一战讲。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采用晒背、三伏贴等方式来养生治病。总体来说,三伏天晒背、三伏贴、三伏灸多适用于阳虚体质的人群。反之,阴虚火旺、湿热体质的人群则不建议采用。”王一战解释,阳气有温暖肢体和脏腑的作用,而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通常伴有四肢冰凉、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三伏汤因药方调配较为灵便,适用人群相对较广。
具体而言,不建议皮肤病患者、紫外线过敏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经过晒背养生。夏日晒背伴有高温柔强紫外线双重刺激,或将加重原有病情、引发不适。不推举严重心脏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孕妇以及正在发热的患者贴三伏贴。皮肤病患者、孕妇以及正在发热的患者也不建议使用三伏灸。
“除了要注意适用范围,三伏天养生还有不少说究。”王一战讲,三伏天晒背应选择合适的时刻和时长,建议在每天上午7点到9点或下午3点以后进行,避开阳光最猛烈的中午时段。成人每次晒背建议操纵在15—30分钟,儿童每次应少于15分钟。三伏贴贴敷前后应保证贴敷部位清洁干燥,成人贴敷时刻应操纵在4—6小时,儿童贴敷2—4小时即可,以免贴敷时刻过长导致皮肤损伤。三伏汤应适度饮用,并非喝得越多越好。三伏灸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艾灸师进行治疗,避免烫伤。
王一战强调,不论选择何种养生方式,都应以舒适、适度为准则。若浮现不适,应马上停止,严重不适则要及时就医。
“合理的养生方式还应辅之以科学的饮食适应和日子作息,清淡饮食,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在王一战看来,任何养生手段均非一次即成、一蹴而就。养生事实上养的是坚持,是适应。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