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地理气候:全国肉蔬摄入量分布地图发布

时间:2025-09-30 13:51:22 推荐 618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从南海的浪涛到天山的雪顶,从江南的烟雨到东北的冻土,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地理气候“剧本”,给各地的餐桌定好了“菜单大纲”。

中国天气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共同推出了全国红肉摄入过量分布地图、全国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分布地图。

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红肉的摄入过量人群比例较高,而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以及湖南等地,水果蔬菜摄入不足人群比例较高。纵览分布,“北高南低、西多东少”的红肉摄入格局,与“南丰北欠、东多西少”的蔬菜水果摄入特征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我们从中拆解出八大膳食区域,寻找出暗藏的气候关联。

一、地理气候“掌勺”:八大区域的红肉蔬果风味秀

冷了靠红肉攒能量,热了用蔬果降火气,缺水选耐旱食材,靠海吃浪里鲜货。各个地点的饮食传统,全是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长江流域:鱼米之乡的“肉鲜蔬平衡”

这个地方降水充沛、河网纵横,水产满盈,鱼虾蟹是餐桌常客,清蒸白灼就可鲜掉眉毛。平原地形适宜生猪规模化养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水稻种植提供理想条件,稻糠碎米成优质猪饲料。因此,“猪肉为主、水产为辅”的格局就此成型——四川回锅肉的油香四溢,清蒸刀鱼还原江水滋养的本味。温暖湿润气候也保障了蔬菜的充足供应,青菜、莲藕、茭白等四季不断,一口鲜气尽显鱼米之乡特色。

南部沿海:大海滋养的“鲜食与肉蔬双丰”

热带季风气候像个“恒温烤箱”,常年湿热,搭配漫长的海岸线,让海洋捕捞、养殖旺得很,鱼虾贝类随手可得。湿热气候也养水稻,催生出“猪-稻共生”的农业模式,稻子喂猪,猪肉成了最要紧的红肉,荔枝肉酸甜开胃、广式叉烧红亮多汁,基本上地道美味。充沛的雨量和热量让蔬菜四季常青,摄入量保持较高水平。

黄河上游:农牧区的“肉蔬稀缺”

温带大陆性气候自带“干冷”标签,甘肃的羊肉泡馍、青海的手抓牦牛肉,基本上抗寒的“能量弹”。但干旱少雨的气候加上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限制了种植业和农牧业生产,牲畜存栏少,红肉不够吃;灌溉不稳定,蔬果产量低、种类少。再加上传统饮食重耐储食物,两类食物摄入量均偏低。幸好土豆、洋葱耐得住干旱,苹果、梨扛得过寒冬,一碗热羊肉汤配烤土豆,便足以抵御冷风。

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的“面香肉适蔬果季变”

山东的煎饼、陕西的油泼面、河南的烩面……这个地方是面食爱好者的天堂。温带季风气候给了小麦绝佳的生长环境:夏季多雨促灌浆,秋季晴朗利收割,磨出的面粉筋道十足。玉米、小麦不仅是人的主食,还喂肥了生猪,搭配上散养的鸡肉,红肉摄入正达“舒服区”。不过四季太“分明”,蔬果跟着换季:夏天品类丰富,冬天就得靠大棚来凑,倒也不缺新鲜滋味。

北部地区:寒地环境的“储肉囤粮蔬果偏少”

内蒙古的手把肉、东北的酸菜白肉锅,是北部寒地对抗漫长冬季的“暖身菜”。这个地方的冬天能持续5个多月,最低温跌破零下30℃,因此“储能囤货”成了生存本能:平原猪,草原养牛羊,高能量红肉帮人抵御寒冷。可冬季寒冷让蔬果难种植,摄入量偏低。窖藏和腌制是延长存储的老方法,玉米大豆晒干入仓,土豆白菜萝卜住进地窖,成了过冬的“老三样”;酸菜、风干肉是“天然保鲜术”,撑起寒地冬日的餐桌。

新疆:绿洲上的“肉甜果丰双绝”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酿出“肉香飘千里,瓜果甜如蜜”的好滋味。这个地方年降水量虽不足400毫米,草原却养得牛羊壮实,红肉摄入量满满。干旱气候虽让蔬菜生产受些限制,但充足日照与大温差,把瓜果喂得甜度爆表,蔬果整体摄入仍充足。一口鲜嫩手抓肉,配口甜到心坎的瓜果,正是新疆绿洲的美食特色。

西藏:高原之中的“肉奶为主蔬果稀缺”

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饮食是对抗高寒缺氧的“生存武器”。牦牛和藏羊是当地人的“宝藏伙伴”:肉能补能量,奶能补钙质,连毛都能做衣物。可严酷气候加交通的不便,让蔬菜水果成了“奢侈品”,摄入量极低。只是有替代妙招:酥油茶、酸奶能补维生素,青稞饼能供碳水,一口热汤下肚,便能稳稳抵御高原的凛冽寒风。

城市圈:打破地域的“肉蔬随心畅享”

北京涮羊肉、上海本帮菜、天津包子不过城市美食的冰山一角!发达的物流让城市变成了“无国界厨房”:东北的大米、云南的菌子、海南的芒果,早上产地启程,晚上端上餐桌。这个地方没有“气候限定菜单”,红肉随心搭,蔬果天天见,现代城市的餐桌,满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博采众长的美味随手可得。

二、过多与不足:健康失衡的“警报”!

红肉摄入过多(≥100克/天)和蔬果摄入不足(<400克/天)是健康的惊险因素。研究显示,过量食用加工或未加工的红肉,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假如再加上当地饮食适应偏咸,那算是给健康来了个“双连击”。而足量摄入蔬菜和水果则对促进健康至关重要。蔬果摄入不足可造成膳食纤维短缺,肠道蠕动慢如堵车;维生素C告急,感冒病毒更容易“破防”,血糖调节也跟着“掉线”。

三、饮食调节:秋日养生“顺天时”

秋日天转凉,南湿北燥差异大,饮食也要跟着气候调整。调整好红肉和蔬果的比例,躯体才能养得更好!

寒燥区(黄河上游、北部、西藏):暖而不燥才养生

秋天干冷多风,人体易失水分,昼夜温差大,低温严寒使得能量消耗加快,得说究“保能量、补水分、防燥火”。

红肉选瘦肉:羊腿肉、牛里脊炖着吃,既能抗寒又不腻;

蔬果挑耐储:土豆、萝卜蒸着吃,苹果、梨煮成汤,锁住水分不燥火;

饮品喝温润:酥油茶、红枣茶暖身子,远离高糖饮料和烈酒。

湿热区(南部和东部沿海):清而不寒护脾胃

“秋老虎”出没,高温高湿让人没胃口,得遵循“少红肉、多蔬果、强脾胃”原则。

红肉换白肉:少吃猪肉多吃鱼,清蒸鲈鱼、白灼虾补蛋白还减负;

蔬果选清热:冬瓜、苦瓜清炒,西瓜、梨生吃,帮躯体“灭火”;

主食加杂粮:红豆、薏米煮成粥,替代精米白面,健脾又祛湿。

温润区(长江流域):燥湿同调是关键

气候温润,但秋雨频繁,“燥中带湿”,容易又干又胀,得做到“润燥、祛湿两手抓”。

红肉配水产:回锅肉搭清蒸鱼,菌菇炖排骨,油腻感全消失;

蔬果看属性:梨润肺、冬瓜祛湿,生吃熟吃换着来;

跟着节气吃:秋分吃菱角、寒露吃山药、霜降吃柿子,顺应时节最养生。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亲友相聚、出行游玩更要守好“饮食健康关”。聚餐时不妨践行“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不管居家依然出游,都别打乱饮食节律,每餐荤素搭配,再做些运动,做到吃动平衡。出行途中,中国天气也会为您实时护航,提早知晓各地秋日天气,更好搭配应季饮食,养出秋日好状态。

策划:李文静齐鹏然张翔宇

审核专家:王丽敏张梅张泰源李纯

图形:刘红欣刘晨

支持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日子方式与社区卫生专业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操纵分会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与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裘美娟,房玥晖,连怡遥,等.中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的区域分布特征[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6):62-66.

[2]曹清明,王蔚婕,张琳,等.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践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J].食品与机械,2022(006):038.

[3]蔡晓梅,司徒尚纪.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5):6.

[4]WenmingShi,XinHuang,C.MarySchooling,etal.Redmeatconsumption,cardiovasculardiseases,anddiabete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EuropeanHeartJournal:TheJournalof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2023,44(28):2626-2635.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