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江苏——方寸球衣上的产业创造密码

时间:2025-10-15 16:19:28 推荐 775

“苏超”战火正炽,绿茵场上,除了每球必争的视觉盛宴,另一道亮眼图景——球员们身披的战袍,正悄然化作解读江苏这一经济大省产业变迁的动态窗口。

赛场上跃动的球衣,不仅承载着球员的汗水与城市的荣耀,更展示出江苏大地绵延至今的产业升级脉络——球衣材质的进化,勾勒出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球衣上各异的产业标识,拼合出“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平衡格局;跨区域的产业链协同,更标志着江苏产业发展已迈向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高级形态。

方寸经纬间,藏山河气象。一件件奔跑的球衣,正如一幅微缩的动态经济图,织就江苏制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 FLNG”轮在拖轮拖带下行驶在长江江苏南通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文

针线之间 工业制造实现能级跃迁

“几十年前,我们穿着纯棉球衣在场上奔跑,踢完一场球,吸饱了汗水的球衣能重好几斤,像塑料布一样糊在身上。”一位江苏老球迷回忆道,“后来,化纤材料用上了,既耐穿又轻便,跑动更有力了。”

球衣材质的演变,实为一部材料科技创新史——涤纶、锦纶等化纤材料逐渐成为运动服饰主流并不断升级迭代。

“国际赛事球衣订单,给20天交付期,我们15天就能完成,因为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面料功能性的相关数据。”在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看来,如今的纺织业早已不是传统产业,而是高科技产业。

球衣变得愈发轻盈,也愈发“聪明”。

2024年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上,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一款具有智能调节热湿舒适性功能的T恤,一改大众对于聚酯纤维类服装产品闷热、不透气等固有印象。“这款产品所使用的智能聚酯纤维,是‘会运动的纤维’。”仪征化纤研究院化纤工艺专家史利梅介绍,它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调控其微结构,实现纤维弯曲或扭曲,起到“越运动、越出汗、越透气”的效果。

曾几何时,球衣刻着棉纺时代的印记,对应着江苏纺织工业“衣被天下”的辉煌;而今,高科技面料轻若无物,背后是江苏新材料产业的傲然崛起。

距仪征百余公里外的淮安市洪泽区,近年来围绕千亿产业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已形成“3+1”主导产业,纤维新材料便是其中之一。

三联新材料以“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通过差异化纤维的自主研发与柔性化供给精准对接市场;佩浦科技全力攻关“生物酶解PET”技术,致力于突破纺织品“旧衣到新衣”的闭环循环瓶颈;台华新材凭借化学法再生尼龙技术,打造绿色高端化纤产业链……

淮安市洪泽区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加祥介绍,洪泽纤维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未来将不断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场景化升级。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更是全球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江苏扎实推进“1650”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新材料集群创新发展,纳米新材料、先进碳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建筑材料5条重点产业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9月9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支撑这一超级工程的核心材料,便是中信泰富特钢旗下兴澄特钢研发的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斜拉索用盘条——其材料强度相当于用一根直径7毫米的钢丝就能吊起7辆小汽车。总部位于无锡的中信泰富特钢深耕特钢主业,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一。“中信泰富特钢从未停止创新脚步,现已启动更高强度级别材料的研发工作。”中信泰富特钢总裁助理、科技部部长许晓红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从绿茵场上的运动面料,到支撑大国工程的高性能材料,江苏制造的演进脉络,正如球衣材质的轻盈蜕变,细腻而有力地书写着从“制造”到“智造”的能级跃迁。

球场内外 均衡发展造就“华丽军团”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如果说球衣面料的进化与应用拓展体现了产业的纵向升级,那么“苏超”赛场跃动的13支球队的球衣则勾勒出一幅横向铺开的、波澜壮阔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布阵图”。

“苏南地区的率先发展,为全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发展不断深化,苏中、苏北的跃迁式成长,成为江苏迈向更高发展层次的必然要求。”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看来,江苏的发展战略已进入一个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新阶段。

去年11月,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公布,江苏牵头和参与的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选。“随着宿迁入选,实现了13个设区市的全覆盖。”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苏南、苏中、苏北如同绿茵场上的球员,各守其位、各司其职。

——苏南,扮演着“前锋”的角色,其任务是高质量突破,不断冲击创新天花板。

在位于江苏无锡的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实训基地,工程师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图文

今年1至7月,苏州新增Ⅰ类创新药6款,占全国14%、江苏54.5%,新增创新医疗器械5款,占全国10.6%、江苏71.4%;从1986年中国第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到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无锡每时每刻都在微观世界中求索每一次量级进步;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龙头企业中就有4家布局“新能源之都”常州……

作为一家深耕微观多孔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泛亚微透自主研发的CMD凝露控制器,实现了对汽车车灯和新能源电池包等密闭空间湿度和压力平衡的无源、高效管理,成功打破了国外巨头的长期垄断。

“江苏拥有完整的精密制造产业链,各地发展均衡,同时上下游相对齐全,为公司的应用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景。”泛亚微透董秘王少华深有感触。

——苏中,是承前启后的“中场发动机”,肩负崛起的使命。

南通队的球衣浸染着“海洋蓝”,该市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今年8月26日,由惠生清能总包的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国内最大吨位、最大储气量的新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NGUYA FLNG”从南通启东启航。“我们不追求一定要把规模做到多大,但一定要保持专注,做到最强。”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说。

扬力集团、迈安德集团等本土先进制造业企业纷纷冠名,扬州队的球衣广告凸显该市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2025年第一季度,扬州工业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24.4%,位列江苏第一。而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中国医药城”正让生物医药成为苏中崛起的强劲引擎。

——苏北,不再是等待产业转移的“后方”,而是弯道超车的“新生力量”。

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厚重夺目,徐工集团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是当之无愧的支柱;盐城拥有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

纷繁色彩点缀下的“苏超”球衣,其背后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通过强大有序的省域产业链指引,组成了一个个均衡发展的“球队”,演绎出江苏经济的和谐与生动。

链网交织 深度融合放大发展势能

江苏产业强,不仅强在“一城一品”,更强在各地通过创新链、供应链深度协同,织就一张强韧而华美的产业经纬网。

星宇车灯稳居国内车灯行业全国首位、无锡威孚进入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三十强、电控龙头汇川动力装机量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江苏的布局,生动诠释了何为“最佳配置”。

作为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汇聚了理想、比亚迪、长安等一批优势整车企业,形成了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等整车生产基地,以及沿江八市零部件生产基地。

集群效应下,供应链缩短,企业成为直接受益者。在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一辆新能源汽车30%的核心件,如动力系统、车身结构等来自常州本地。

“这里每4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在供应维度上,理想汽车一直在推进‘近地化战略’,形成从常州到江苏,乃至长三角紧密协同的产业圈层。”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孟庆鹏说。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高效协同模式几乎成为江苏各大产业发展的共同底色。

“公司往南3个红绿灯是华虹宏力在无锡的12英寸制造基地,附近还有英飞凌、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一些做封装和测试的企业也在不远处。”位于无锡的新洁能董秘肖东戈告诉记者,从芯片设计到材料、设备,再到晶圆厂、封测厂等,无锡半导体产业链的配套非常完备,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闭环。

产业集聚的协同红利,也为诚迈科技拓宽发展空间。“中国(南京)软件谷有36万软件从业人员和数千家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公司与附近的汽车和手机等领域大客户的研发中心合作紧密。”诚迈科技董事长王继平说。

即便是传统产业,也在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中焕发新生。“这已经不是父辈印象中的纺织厂了。”一位苏州服装纺织企业负责人感慨,“我们现在频繁与扬州、连云港等地高新科技企业合作,在有效协同模式下,我们是新材料公司,是智能可穿戴公司。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创新生态的共建共享,则为协同发展注入灵魂。总部、研发在苏州,生产、制造在宿迁,这是苏州、宿迁两市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的一大探索。今年,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两个项目已率先试水,生产基地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入驻位于苏州的苏州宿迁“科创飞地”。

“这就像一场精妙的足球传切配合。”一位产业观察家分析认为,这种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链分工,不仅降低了创新成本,加速了成果转化,更让江苏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共同体,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深深感受到,江苏经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密度融合起来,每一个产业节点都因融入这张产业网而价值放大,每一个城市都因协同共生获得超越自身能级的力量。这就是江苏制造业最深沉的底气——它不仅仅是一串闪耀的产值数据,更是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有机生态系统。

聚光灯下,又一场“苏超”比赛临近尾声。球员们的球衣浸满汗水,在灯光下映射出不一样的光泽——从针线间的材质革命,到区域间的协同共进,再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一件件跑动的球衣,排布出一组关于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制造密码”。

这些密码,写在科研人员攻克前沿技术的晨昏里,也写在每一个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江苏企业的如炬目光中。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