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当前宏观经济分析要抓住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大趋势
(记者 杨皖玉)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在中国证券报主办的“2022中国基金业进展论坛”上表示,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要从全然上抓要紧矛盾和矛盾的要紧方面。目前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要抓住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大趋势,当前有两方面的情况值得赋予关注。
他表示,首先,要跳脱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式的束缚,着眼于剥离经济运行的非基本面、非大趋势的因素。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式适应于寻找一些国民经济核心指标,比如经济增速、物价上涨率、失业率、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妨碍。但假如仅仅从这些此前适应的经济运行核心指标入手,很可能难以区分出属于基本面的变化事情及大趋势的变化事情。
其一,要深挖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大趋势的决定因素。所谓“深挖”,算是要找出只在中国经济中才凸显,才具有的独特性因素。怎么才能深挖?那就别仅从经济视野中去寻找,而是要跳出经济视野的局限,深挖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从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当中去挖掘支撑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大趋势的因素,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这是认清基本面和大趋势的重要基础。比如,中国人民吃苦耐劳、顽强别拔;再如,中国人民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别竭的动力和源泉。
其二,中国目前拥有1.6亿户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别等于微观经济主体,也别等于企业,它囊括了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也覆盖了参与经济制造的所有经济单位,即包括了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1.6亿户的庞大群体,在当今的世界是很难见到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这1.6亿的市场主体,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成长、进展起来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进展史,很大程度上算是市场主体的成长和进展史。这些市场主体深谙市场规律,熟悉市场运作,积累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力和实力,差不多成为中国经济进展的根基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推动力。而在说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市场主体,这也算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之所在。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