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硬创造”匹配“软服务”——天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进展观察
实验室里诞生的POE新材料,经中试平台催化迅速迈向规模化生产线;全国首创的“实验室一切险”保单应需而生,为科研创新构筑起坚实的金融后盾……驱动产业前进的,已不仅是车间里机器的轰鸣,更来自成果转化的加速、产业服务的延伸,以及“解渴”的金融活水。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在北方的工业重镇天津,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正不断孕育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前三季度,天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1.8%和14.4%。
不止于“中试”更在于“转化”
中试,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版块。在天津,一批高质量中试平台正依托本地优质的科教资源,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POE(聚烯烃弹性体)作为一种新材料,既是光伏组件封装的关键材料,也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高性能跑鞋等领域。我国虽已突破POE技术垄断,但实现工业化生产仍依赖中试环节的持续攻坚。
“我们采用国产化技术,开发出的主催化剂活性达到150万倍,是其他在用催化剂活性的5倍。”中石化北化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秦岭说,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其天津基地开发出POE主催化剂等,并实现大规模生产,为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作为天津重要产业之一,去年石化产业的年产值已近4500亿元。但在迈向高端化的过程中,仍面临创新支撑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偏少等挑战。
为此,天津积极强化制造业中试支撑能力,引进中国石化首个大型中试基地项目——北化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并于今年7月出台《天津市石化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熟化、产业化,带动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迈向高端。
如今,北化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已开展33项科学试验任务,预计2025年度的科研收入达到2.9亿元。
近年来,天津持续优化中试平台生态,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质量迈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
更多中试平台,发挥着“纽带”的作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智能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已成为天津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围绕微生物蛋白关键组分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天津瑞普生物签署技术许可合同,依托平台推进产业化验证。瑞普生物也规划在津建设1.5万吨生产线,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不止于“中试”,更在于“转化”。数据显示,天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完善,已建成46家概念验证平台、9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61家技术转移机构,形成全链条的创新生态。
从批量生产到定制化“设计”
在石油罐体上喷漆除锈,在百米高的风电塔检测焊缝……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特种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投入应用。这家专注于机器人研发设计的企业,正在改变一些传统企业的生产过程。
“天津的制造业优势,为研发设计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公司董事长张明路说。
不久前,公司设计推出第一款管道检测机器人。这一产品的灵感,源自一家石化企业的具体需求,对方希望找到一种能自动巡检管道、精准定位漏点的解决方案。然而,现有的机器人多采用小车式结构,难以在弯曲度大的管壁上稳定吸附和移动。
面对挑战,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先进装备研究院合作,共同制定方案。团队创新性引入柔性底盘技术,历时半年完成技术升级,顺利交付这款定制化机器人。
据张明路介绍,企业成立5年来,已陆续开发出20多款特种机器人。“在多学科、多团队的协同支撑下,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提升。”
工业设计居于产业链、价值链的源头,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去年印发的《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设计服务、加快引育专业工业设计机构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一系列要求。为此,天津市加大力度培育工业设计中心,助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合作,构建梯度培育体系。
不少天津企业,也看到了发展前景。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批认定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之一,原本专注于高强度预应力金属材料研发与生产。近年来,企业依托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业务链条延伸至轨道交通装备的设计与研发环节。公司董事长谢志峰说:“我们拥有多年从业经验,应用场景丰富,在设计领域深耕有天然优势。”
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机构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围绕新能源发电、新型储能与氢能发动机等产业领域进行联合项目攻关。
谢志峰说,目前企业已成功从一家传统原材料企业,转型为集研发、工业设计、材料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
设计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天津逐步释放。由天津市多家重点设计企业联合成立的北方设计联盟,不久前就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今年上半年,联盟企业实现税收5.04亿元,达到了2020年全年水平。
金融活水“解渴”更“护航”
在天津,金融服务正以创新活水与精准服务,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何保障原始创新动力?天津大学教授杨全红给出自己的答案:“应建立面向实验室安全的专属保险体系,以金融手段为研发创新筑牢‘防火墙’。”
在这样的理念的推动下,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携手科研单位,成功推出全国首单“实验室一切险”。
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负责人说,该险种将实验室作为保险标的,实验活动中涉及的人员及第三者都在保障范围内,保险责任还涵盖了事故发生后的紧急应对、清污等善后处理。
当前,科技金融日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天津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的“天津路径”。
两年前,天津率先开展“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聚焦轻资产企业、成立三年以下初创企业的融资堵点,以及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创企业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
“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包装、建材等多个领域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公司董事长刘朝辉向记者展示了一罐乳白色制品,“这就是我们研发的竹源纳米纤维素。”
25项授权发明专利、年产3万吨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去年营收超千万……对于一家成立不久的科创企业而言,成绩已不俗。但前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曾让企业在首笔订单交付前夕陷入资金困境。
了解到企业生产遭遇资金瓶颈,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依据企业订单,不到三天就发放出5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支撑企业走过了艰难时期。后续,多个涉及食品生产和远洋生鲜货运的天津国有企业又向永续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彻底化解了“成果去哪用”的焦虑。
目前,天津市科技贷款余额超9000亿元,计划到2027年,该数字突破1.1万亿。天津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马英说,从制度设计到一线实践,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天津路径”日渐清晰。(记者 白佳丽 郭方达 杨文)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