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行业发动全员创新,“创客联盟”破解一线难题
-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梁晓彤张娟魏忠富6月10日,善于钻研的山东能源集团田陈煤矿综掘二区智能工程师张学斌在新引进的掘锚一体机上发现了咨询题:“我们发现新引进的掘锚一体机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满足安全需求,真的可以减员增效,然而使用的油脂容易
-
2022年06月11日
- 破解多项难题,国内跨高铁最大悬臂转体桥诞生
-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刘海滨张文亮6月9日凌晨,山东青荣城际铁路莱西境内灯火通明,别少工程师、技术员正忙碌着制造一项新纪录,国内最大悬臂单线铁路转体桥转体即将开始。0时10分,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莱荣高铁跨青荣城际高铁转体T构沿顺时针
-
2022年06月11日
- 麦收时节,机械作业成“主角”
-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赵考壮 杨静时值“三夏”,关于粮食总产量已连续十年突破20亿斤的超级产粮大县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来讲,麦收正酣,遍地流“金”。麦收现场赵考壮供图6月9日,在该县的麦田里,机械作业成了“主角”:联合收割机收小麦,一辆随后
-
2022年06月11日
- 5.3亿年前的海洋生命长啥样?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昆明鱼。新华社记者杨洪龙王涵5.3亿年前的海洋生命长啥样你明白吗?澄江化石地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极其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化石群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
-
2022年06月11日
- 停伐禁牧后中国北疆林草生态持续向好
-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和尔图林场体面(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连振摄新华社记者赵泽辉王雪冰于嘉清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座管护站外,55岁的孙安青骑上摩托车,前往他所负责的森林管护区巡逻。“停伐7年来,林子越来越稠密,更见
-
2022年06月11日
- 王致和一年推出10种新产品
-
科技日报记者周维海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从北京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了解到,那个拥有353年历史的老字号非遗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进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别断
-
2022年06月11日
- 国内外专家“云端”共议全球黑土资源保护利用
-
科技日报记者李丽云6月10日,世界黑土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暨全球土壤伙伴关系国际黑土研究院启动大会在哈尔滨市举办。来自全球31个黑土国家和欧盟的黑土地保护专家齐聚线上,分享黑土地保护领域的国际科研成果、学术前沿动态以及技术模式创新思路,旨在为“
-
2022年06月11日
- 华南师大:“双师协同课堂”助力师范生创新实践
-
科技日报记者龙跃梅“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妍妍老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位小数加减法》。”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进展中心(下文简称“教师进展中心”)的微格实训室内,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周昊妍正在用希沃录播设备为江西省兴国县思源实验
-
2022年06月11日
- 西藏:“非遗日”群众共享非遗迷人光彩
-
科技日报记者杨宇航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西藏自治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6月11日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隆重开幕,今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连接现代日子绽放非遗光彩”,意在说好非遗故事,融入民众日子,让非
-
2022年06月11日
- 第四届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会召开
-
科技日报记者何星辉6月10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大会以“乡村振兴装备先行”为主题,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代表3000余人次参加会议。自乡村振兴战略实
-
2022年06月11日